古画里真实的唐代服饰
装束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气,在汉服常见的几种形制里,明制汉服“上承周汉,下取唐宋”,风格沉稳持重,端庄大气,更有凤冠霞帔之华绝;宋代服饰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,审美上开创了质朴无华、别具清雅的理性之美;唐代自开国以来,国风开放,服饰极尽妍丽,女子亦可展现胡服的异域风情,男装的别样英姿,和“淡红衫子掩酥胸”的流韵。
唐代作为封建社会的鼎盛辉煌时代,宫廷画、仕女画也随之兴盛。仕女画中对女子衣着细节的描绘,显现了唐代仕女的审美情趣和女性服饰一反传统的常态。让我们以画为引,一睹唐朝女子的绰约风姿。
中晚唐仕女装束 |@装束复原
01
罗薄透凝脂
唐代女子的基本穿着三件套:裙、衫、帔。一如《簪花仕女图》中描绘的仕女形象:云鬓高髻,淡烟蛾眉,身着朱色抹胸曳地裙,外披薄雾轻纱裳,这是最典型的“大袖纱罗衫”样式。这种样式以纱罗制女性装束,裸肩半露,衫裙齐胸为典型特征,穿上后多不着内衣,辅以锦缎披帛装饰,方显女子的雍容之态与丰肌之美。而这样的衣装开放之风也是唐代独有的。
唐代着装自由度虽大,但普通的平民女子是不许半露胸的,仅身份显贵的女子才能着这样的装束。当然这种暴露也是有限制的,在仕女图中出现的女子也多是游憩私园的贵族女子,并非出现在寻常大街。
《挥扇仕女图》 |周昉
“慢束罗裙半露胸”足以见唐代的着装大胆,唐朝女子虽没少露事业线,但这种现象大约只出现在盛唐时期。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描绘的是五代十国南唐的夜宴场面,里面的伎乐身形不再丰腴,衣着也趋于严实保守。
02
红裙妒杀石榴花
若一男子倾慕佳人,为其美色所败,便有一句俗语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。张谓在《赠赵使君美人》中写过:“红粉青蛾映楚云,桃花马上石榴裙”,“石榴裙”常用来代指美人。那么这样一件令无数文人墨客都折腰的“石榴裙”究竟是何来历?
若说唐时最受欢迎的裙子,非石榴裙莫属,上至宫廷贵妇,下至普通女子都对这种样式青睐有加,石榴裙实际上是一种红裙,颜色有如榴花般炽热的红,裙面不染其它颜色,衬得女子十分动人。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绘到:“钿头银篦击节碎,血色罗裙翻酒污。”中的“血色罗裙”指的也是此裙。
《簪花仕女图》局部 | 张萱
红裙艳绝,却是单色。周锡保的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第七章中写道:“唐时裙幅以多为佳,且有作间色裙者。”故而有了两种色彩或以上相间的“间色裙”,颜色通常以红绿、红黄或红蓝搭配,对比鲜明,别有情趣。
阎立本的《步辇图》中的宫女就手执长扇,身着红绿间色裙,艳丽出挑。
在装饰上,另有镂金攒银,镶珠嵌宝的,白居易就有诗云“裙腰银线压”,裙腰常用缂丝、锦、绣面料制作,绣满银色云纹,细致之处好不华丽。
03
女着男装
《礼记内则》曾规定,“男女不通衣裳”,然而在唐代流行的风尚中,不仅女子可以着外藩的胡服,还可着男装。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一件三彩男装女佣,这件女佣扮作男子的形象,头戴官帽,身着男子的袍服,却又施以粉黛,俊逸中带有娇俏之气。
在唐代画家张萱的仕女图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中,就有侍女头戴帷帽,穿的是圆领袍衫,长裤靴子,但有学者推测,女子着男装是为了社会活动的便捷,女着男装最初也只时兴于宫廷,后被民间效仿才流传开来。这种现象在千年的传统封建环境下,也只有唐代独有,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。
总的来说,大唐文化的盛大气象,反映在服饰文化上,更体现了它的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尤其在女子的装束变化上,不仅为当时人们所崇尚,甚至今日人们再观赏唐代服饰,无不为这些制法精良,且独具大唐美学的冠服拍手称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