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为什么普遍都“恨”父母,厌恶原生家庭?我听过最好的答案

我有个朋友,老家是黑龙江的,大学是在海南上的。一个南一个北。
自打18岁出来上大学之后,一直到她今年28岁, 整整十年没有回过一次家。
问了问周围的同事,发现有类似情况的还真不少。
可能没有她这么极端,但是我发现,现在 年轻人跟自己的父母关系疏离寡淡,这是普遍的现实。
我有个90后同事,连续五个春节没有回过家了;
还有一个95后同事,父母就在本地,但是两个多月才打个电话,稍微嘘寒问暖一下,就没话说了。
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,亲情越来越淡漠,跟自己的父母也越来越没话说了呢?
有人说,是因为童年时期遭受了原生家庭的阴影,导致自己跟父母关系不好;
还有人说,是两代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,互相无法理解对方。
多年前,有一个叫“父母都是祸害”的网络小组。
在这个小组里,每天都有很多人发帖,控诉父母对他们的伤害。
不过后来这个小组被解散了,原因懂得都懂。
其实,绝大多数父母的问题,并不在于他真的是“祸害”,或者真的坏。
如果是真的坏,比方说主动遗弃,疯狂辱骂,毒辣殴打等等。
等孩子长大了之后,干脆利索地割断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就行了。
纯粹的恨,反而是更好解决的,因为极恶的父母给了子女一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。
但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是真的“坏”,甚至连坏都说不上。
他们并非永远是恶人的形象, 更多的时候反而让人心生酸楚、怜悯甚至感动。
但感动过后,他们往往又会故态复萌, 不断地对子女进行着新一轮的打压、索取和道德绑架。
我采访了一些深受原生家庭问题困扰的年轻人,为什么他们会跟父母疏离,甚至憎恨父母?
发现这些年轻人的原生家庭,有如下的共同特征。
一、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。
一、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。
原生家庭最让人痛苦的一点,就是父母强大的控制欲。
更关键的是,很多父母还打着“我都是为你好”、“我知道的比你多,不会害你”的名号。
这些所谓的爱,无形中成了子女的枷锁。
看似面面俱到的关心,其实会让人窒息。
二、父母把自己塑造成“牺牲者”的形象。
二、父母把自己塑造成“牺牲者”的形象。
很多父母会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:
“都是因为生了你,我失去了一份很好的工作。”
“要不是因为你,我当初肯定能升职加薪。”
“当时因为有了你,所以我放弃了那个很好的事业机会……”
反正,父母总能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失败,找到一个归咎于孩子的借口。
如果他当初因为生了孩子,而更加努力地工作,后来成为成功人士,大概会绝口不提孩子对他的正面激励作用吧。
三、对小孩要求高,对自己要求低。
三、对小孩要求高,对自己要求低。
每个小孩子,天生都是爱父母、崇拜父母的。
这不是为子女找借口,而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动物的本能。
在小孩子眼里,父母一开始是什么样的?
父母是“能给我带来食物,给我提供温暖的住所,带我去看病,帮我解决生活中所有问题”的,
超人一般的存在啊。
那为什么,孩子长大了之后,渐渐地就不再崇拜父母,甚至疏远父母了呢。
因为他发现,父母总是对孩子要求高,而对他自己要求低。
比如父母自己明知道,天天刷短视频会变成智障。
作为一个成年人,他都做不到自律,整天对着手机傻乐;
回过头来,训斥孩子没有自制力,不好好学习,天天偷摸玩游戏看视频。
你想想你给孩子树立了什么榜样?
你天天让小孩多读书,别玩手机,你读书读了几本呢?估计还没有小孩读得多。
四、给子女灌输“愚孝”思想。
四、给子女灌输“愚孝”思想。
这世界,辽阔广大,浪漫无垠,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。
孩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,长大之后,找到自己的工作、伴侣、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然而有些父母,用“孝”字编制了一副无形的绳索,绑住了子女自由张开的翅膀:
你不接受我的工作安排,不孝;
你不接受我给你找的对象,不孝;
你不放弃你的理想,不留在我身边照顾我,不孝。
所以“孝”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
我想,孝的本质就像这个字的形状一样,“子”在下面背着“老”,一辈子为了父母而活。
这不是爱,而是变态,更是一种绑架。
讨论
现在年轻人普遍疏远父母,厌恶原生家庭,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?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